大家好。我是張俊傑,擁有多重工作身份,身兼設計師、品牌顧問、大學講師、插畫家,同時也是西伯里品牌形象設計(Sparkly Identity)的創辦人兼設計總監。年輕時因著對於品牌打造過程的興趣,走上品牌識別設計的道路。2008年在台北成立Sparkly Identity,公司主要專注於品牌諮詢、品牌策略、品牌識別以及設計整合服務。服務的客戶群涵蓋金融、科技、醫療、時尚、休閒、食品、農產品以及政府機構..等不同產業。公司除了服務中大型品牌客戶,同時也透過設計能量,協助台灣在地及弱勢族群產業的品牌建構與發展,特別是品牌的設計整合、構建和活化。
談談您最難忘的成就或經歷。
台灣政府加入國際貿易組織之後,農業在眾多產業中相對弱勢,許多優質農企生產的農產品,面對國際市場上的激烈競爭時,欠缺品牌力的加持,一直無法有效推廣進入國際市場。因此政府提出協助地方農產品提升品牌,讓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計畫,由政府、輔導單位與設計團隊三方合作,一同輔導地方農業發展自有品牌。身為品牌設計師,獲邀參與這個計畫是一段特別的設計經歷,設計輔導過程中,設計團隊驅車來到台灣中南部的雲林縣東勢鄉,親自走訪農地,訪問當地經營者,觀察他們農務的作業流程。
團隊與農民們不斷溝通,聆聽他們的需求與困境,了解到他們面臨的生產製造局限性和有限的預算成本後,量身打造合適的市場策略與方案。團隊提供的品牌規畫,成功地讓國際買家認識這個新興農業品牌。品牌改造的後續效應,不僅讓農產品擴大種植面積,還成功進入國際市場,帶來了可觀的收益並造福當地農民,進一步成為當地政府推廣的知名特產之一。
這個成功的農業品牌專案成績,帶來許多媒體報導與演講邀約;許多弱勢農業主都希望依循這個成功經驗模式,幫助他們的產品也可以在市場上脫穎而出。這次設計經歷不僅是一次成功的品牌升級,更是對農民辛勤耕耘產出農產品價值的尊重和呈現,是一趟充滿意義和價值的設計旅程。
您有自己獨特的設計過程嗎?
在創業初期的設計工作的初期依賴直覺,透過直覺與視覺的經驗判斷,覺得專案內容要有趣有特色才有辦法激起設計火花;接收到新客戶的需求和任務後,如果腦海裡無法浮現出設計藍圖和想像的輪廓時,通常會委婉拒絕接案。當年在合約簽訂前期,與對方溝通時相當依賴直覺,因此合作雙方的信任默契相當重要,將有助於後續專案的進行。
然而,隨著大型的品牌客戶越來越多,服務設計過程不能只靠直覺,更需要檢核市場進行觀察和判斷。因此,會透過市場檢核結合設計藍圖進行工作。設計工作通常需要與許多專業人士合作,能激盪出設計火花的專業人士是我優先選擇的對象;通常也根據不同客戶類型,選擇合適的合作夥伴,這些設計藍圖是選擇策略夥伴的主要依據。身為設計經營者,需要更有彈性的調整設計服務方式;雖然有時候希望有一套標準作業模式,來幫助客戶面對市場的問題,但在設計過程中,不同產業、不同客戶類型,都會伴隨著不同的品牌設計問題,彈性的設計的服務模式,將更可以因應客戶的人力、成本、預算,提出適合的品牌設計服務。
您所追求的設計方向是什麼,與其他設計師的區別是什麼?
在電腦網路迅速發展的時代,傳統技術的門檻降低,設計領域充斥著許多對此產業充滿熱情的從業人員,他們熱衷於用電腦工具創作設計成果,但未經過專業訓練,對於色彩和圖騰的掌握有所不足,導致當前台灣市場充斥著資訊過度設計的品牌設計物。
我追求的設計方向,主要著眼於品牌的整合和溝通傳達的精準性,這種設計方向更容易達成客戶預期的目標。面對客戶群多樣化的時代,設計方向在於解決客戶現有的問題,提出不同階段的解決方案。大部分客戶面臨的問題包括業績下滑、品牌老舊,或者當前市場需要刺激銷售等困境。無論是大品牌或地方品牌,業績和產品的增長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品牌設計能不能幫助客戶的業務成長,也是未來是否持續與設計公司合作的重要考量因素。
您從哪裡獲得設計靈感?
傳統市場、小型/中型超市、便利商店和百貨公司,都是我汲取設計靈感的來源,特別是因公務或私人旅遊行程出國時,前往當地商業市場尋寶,常常會發現許多有趣的商品。商業環境販售普遍有一套遊戲規則,所以商品設計往往呈現一些一致的規律性,但我會樂於發掘一些打破常規的商品;解析商品的商業模式、商品的特點以及突破的觀點和手法,這是我累積設計靈感的日常觀察方式。
許多設計師擁有豐富的靈感、出色的創意和作品,但不擅長溝通和展示,過往的我也曾面臨這樣的困境。比起創作靈感追尋,我更在意設計專案的溝通。在專案進行過程中,常常發現客戶對品牌和設計的理解差異甚大,因此我會花更多時間訓練設計的溝通技巧,有系統地解釋和展示作品,跟客戶說明品牌創意的價值,和投資設計與品牌的必要性,這往往是我在設計工作中經常面臨的挑戰。
在完成各項設計專案的過程中,您有感受到設計市場的變化嗎?如果有,湊夠過去道現在,多有那些呢?
當然,隨著時代進步,人們對資訊吸收的方式也有所改變,這使得設計師在使用工具和技術上面臨新的挑戰。過去主流的傳統平面設計媒體,如海報、報紙、雜誌廣告等己逐漸式微。二十多年前這些媒體仍然是主流,但到了十年前,客戶願意投入預算的情況已大幅減少。近年來,除了設計師喜歡自主性的以海報等傳統媒體進行創作外,這類型的設計工作幾乎已經消失。
而過去和現在的專案型態也有所不同,主要是因為媒體形式和訊息傳遞方式的轉變有關。隨著溝通媒介改變、客戶面對的市場需求變化,以及公司業務的擴張,我需要不斷發掘和培訓新進設計師,並使新進設計師能夠跟上公司的步伐,讓專案達到理想的水準,並產出高品質的作品以獲取公司的利潤。公司團隊設計師的角色變得更加多元化,設計師往往需要整合各種不同的人才進行協作。設計工作必需走在時代的前緣,變化是常態,因此我認為設計師應多觀察,多去接觸不同事物,來面對環境變化以走出不同道路。
您認為 10 年後的設計市場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您都在做哪些準備?
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對未來各行各業都帶來了巨大的變革。特別對於創意行業而言,這些技術的普及使得設計工具更為便利,但這也意味著許多人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取得類似的設計工具。在人人都能成為設計師的時代裡,設計師需要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商業設計領域面臨著市場的迅速變化,創造力和情感連接將是專業設計師的獨特優勢。
近幾年來,Sparkly Identity有許多來自台灣花蓮、台東等東部的設計案,因此,特別要求Sparkly Identity的團隊著重於設計的人性化和情感面,設計師需要能夠以同理心來理解客戶的需求,並提出合適的解方並與消費者溝通。在人人都可善用人工智能等工具,提供更為高效的設計方案時,設計師除了應積極學習和探索最新的科技趨勢和設計需求,用溫暖與情感來打動客戶與消費者永遠是最佳方法。
作為一名設計師,您的理想亦或信念,還有願景是什麼?
知識工作者應該應用其知識來幫助協助弱勢的族群,而不是用專業知識去掠奪。」這段話深深地影響了我的價值觀與信念,我認為設計師也應該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者,而不是專業知識落差的剝削者。在設計領域,設計不僅僅是視覺上的表現,更是社會塑造的一份子。因此,我希望透過我的設計工作,對品牌和地方企業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同時關注著社會弱勢族群的需求,實現社會和經濟的雙贏。
如果您想接受 DESIGNSORI 的採訪,
請將簡短的自我介紹發送至以下郵箱。
SORI@DESIGNSOR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