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tra Form

c6fea89196e19bcf8e3268e4eb8cb158.jpg

 

 

 

大家好。我是張俊傑,擁有多重工作身份,身兼設計師、品牌顧問、大學講師、插畫家,同時也是西伯里品牌形象設計(Sparkly Identity)的創辦人兼設計總監。年輕時因著對於品牌打造過程的興趣,走上品牌識別設計的道路。2008年在台北成立Sparkly Identity,公司主要專注於品牌諮詢、品牌策略、品牌識別以及設計整合服務。服務的客戶群涵蓋金融、科技、醫療、時尚、休閒、食品、農產品以及政府機構..等不同產業。公司除了服務中大型品牌客戶,同時也透過設計能量,協助台灣在地及弱勢族群產業的品牌建構與發展,特別是品牌的設計整合、構建和活化。

 

 

 

45123042e0423afbeaf94c1a22861e85.jpg0c99d8fe2a1378f4bfab9972a0548264.jpg

 

 

 

談談您最難忘的成就或經歷。

台灣政府加入國際貿易組織之後,農業在眾多產業中相對弱勢,許多優質農企生產的農產品,面對國際市場上的激烈競爭時,欠缺品牌力的加持,一直無法有效推廣進入國際市場。因此政府提出協助地方農產品提升品牌,讓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計畫,由政府、輔導單位與設計團隊三方合作,一同輔導地方農業發展自有品牌。身為品牌設計師,獲邀參與這個計畫是一段特別的設計經歷,設計輔導過程中,設計團隊驅車來到台灣中南部的雲林縣東勢鄉,親自走訪農地,訪問當地經營者,觀察他們農務的作業流程。

 

團隊與農民們不斷溝通,聆聽他們的需求與困境,了解到他們面臨的生產製造局限性和有限的預算成本後,量身打造合適的市場策略與方案。團隊提供的品牌規畫,成功地讓國際買家認識這個新興農業品牌。品牌改造的後續效應,不僅讓農產品擴大種植面積,還成功進入國際市場,帶來了可觀的收益並造福當地農民,進一步成為當地政府推廣的知名特產之一。

 

這個成功的農業品牌專案成績,帶來許多媒體報導與演講邀約;許多弱勢農業主都希望依循這個成功經驗模式,幫助他們的產品也可以在市場上脫穎而出。這次設計經歷不僅是一次成功的品牌升級,更是對農民辛勤耕耘產出農產品價值的尊重和呈現,是一趟充滿意義和價值的設計旅程。

 

 

 

83098360a1711a7f29963736777bf227.jpg

c886cebb2544c102503784df1553d54d.jpg

 

 

 

您有自己獨特的設計過程嗎?

在創業初期的設計工作的初期依賴直覺,透過直覺與視覺的經驗判斷,覺得專案內容要有趣有特色才有辦法激起設計火花;接收到新客戶的需求和任務後,如果腦海裡無法浮現出設計藍圖和想像的輪廓時,通常會委婉拒絕接案。當年在合約簽訂前期,與對方溝通時相當依賴直覺,因此合作雙方的信任默契相當重要,將有助於後續專案的進行。

 

然而,隨著大型的品牌客戶越來越多,服務設計過程不能只靠直覺,更需要檢核市場進行觀察和判斷。因此,會透過市場檢核結合設計藍圖進行工作。設計工作通常需要與許多專業人士合作,能激盪出設計火花的專業人士是我優先選擇的對象;通常也根據不同客戶類型,選擇合適的合作夥伴,這些設計藍圖是選擇策略夥伴的主要依據。身為設計經營者,需要更有彈性的調整設計服務方式;雖然有時候希望有一套標準作業模式,來幫助客戶面對市場的問題,但在設計過程中,不同產業、不同客戶類型,都會伴隨著不同的品牌設計問題,彈性的設計的服務模式,將更可以因應客戶的人力、成本、預算,提出適合的品牌設計服務。

 
 
 
1748493e960f454793957f31248e61ca.jpg

< 7-ELEVEN Gift Certificate >

 

 

 

您所追求的設計方向是什麼,與其他設計師的區別是什麼?

在電腦網路迅速發展的時代,傳統技術的門檻降低,設計領域充斥著許多對此產業充滿熱情的從業人員,他們熱衷於用電腦工具創作設計成果,但未經過專業訓練,對於色彩和圖騰的掌握有所不足,導致當前台灣市場充斥著資訊過度設計的品牌設計物。

 

我追求的設計方向,主要著眼於品牌的整合和溝通傳達的精準性,這種設計方向更容易達成客戶預期的目標。面對客戶群多樣化的時代,設計方向在於解決客戶現有的問題,提出不同階段的解決方案。大部分客戶面臨的問題包括業績下滑、品牌老舊,或者當前市場需要刺激銷售等困境。無論是大品牌或地方品牌,業績和產品的增長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品牌設計能不能幫助客戶的業務成長,也是未來是否持續與設計公司合作的重要考量因素。

 

 

 

您從哪裡獲得設計靈感?

傳統市場、小型/中型超市、便利商店和百貨公司,都是我汲取設計靈感的來源,特別是因公務或私人旅遊行程出國時,前往當地商業市場尋寶,常常會發現許多有趣的商品。商業環境販售普遍有一套遊戲規則,所以商品設計往往呈現一些一致的規律性,但我會樂於發掘一些打破常規的商品;解析商品的商業模式、商品的特點以及突破的觀點和手法,這是我累積設計靈感的日常觀察方式。

 

許多設計師擁有豐富的靈感、出色的創意和作品,但不擅長溝通和展示,過往的我也曾面臨這樣的困境。比起創作靈感追尋,我更在意設計專案的溝通。在專案進行過程中,常常發現客戶對品牌和設計的理解差異甚大,因此我會花更多時間訓練設計的溝通技巧,有系統地解釋和展示作品,跟客戶說明品牌創意的價值,和投資設計與品牌的必要性,這往往是我在設計工作中經常面臨的挑戰。

 

 

  

d214057436b65fb3b8e38dbb7652e605.jpg

 

 

 

在完成各項設計專案的過程中,您有感受到設計市場的變化嗎?如果有,湊夠過去道現在,多有那些呢?

當然,隨著時代進步,人們對資訊吸收的方式也有所改變,這使得設計師在使用工具和技術上面臨新的挑戰。過去主流的傳統平面設計媒體,如海報、報紙、雜誌廣告等己逐漸式微。二十多年前這些媒體仍然是主流,但到了十年前,客戶願意投入預算的情況已大幅減少。近年來,除了設計師喜歡自主性的以海報等傳統媒體進行創作外,這類型的設計工作幾乎已經消失。

 

而過去和現在的專案型態也有所不同,主要是因為媒體形式和訊息傳遞方式的轉變有關。隨著溝通媒介改變、客戶面對的市場需求變化,以及公司業務的擴張,我需要不斷發掘和培訓新進設計師,並使新進設計師能夠跟上公司的步伐,讓專案達到理想的水準,並產出高品質的作品以獲取公司的利潤。公司團隊設計師的角色變得更加多元化,設計師往往需要整合各種不同的人才進行協作。設計工作必需走在時代的前緣,變化是常態,因此我認為設計師應多觀察,多去接觸不同事物,來面對環境變化以走出不同道路。

 
 
  
36b623d569983b1b4123861e6a0a6627.jpg63a9345a504f306dde0fc89fd3163540.jpg

< CITY CAFE mug collection >

 

 

 

您認為 10 年後的設計市場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您都在做哪些準備?

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對未來各行各業都帶來了巨大的變革。特別對於創意行業而言,這些技術的普及使得設計工具更為便利,但這也意味著許多人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取得類似的設計工具。在人人都能成為設計師的時代裡,設計師需要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商業設計領域面臨著市場的迅速變化,創造力和情感連接將是專業設計師的獨特優勢。

 

近幾年來,Sparkly Identity有許多來自台灣花蓮、台東等東部的設計案,因此,特別要求Sparkly Identity的團隊著重於設計的人性化和情感面,設計師需要能夠以同理心來理解客戶的需求,並提出合適的解方並與消費者溝通。在人人都可善用人工智能等工具,提供更為高效的設計方案時,設計師除了應積極學習和探索最新的科技趨勢和設計需求,用溫暖與情感來打動客戶與消費者永遠是最佳方法。

 

 

 

作為一名設計師,您的理想亦或信念,還有願景是什麼?

知識工作者應該應用其知識來幫助協助弱勢的族群,而不是用專業知識去掠奪。」這段話深深地影響了我的價值觀與信念,我認為設計師也應該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者,而不是專業知識落差的剝削者。在設計領域,設計不僅僅是視覺上的表現,更是社會塑造的一份子。因此,我希望透過我的設計工作,對品牌和地方企業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同時關注著社會弱勢族群的需求,實現社會和經濟的雙贏。

 

 

 


 

 

 

DESIGNSORI

如果您想接受 DESIGNSORI 的採訪,

請將簡短的自我介紹發送至以下郵箱。

SORI@DESIGNSORI.COM

 


  1. in WINNER

    중국 CHJ 주얼리, '2024 아시아 디자인 프라이즈' 그랜드 프라이즈 수상

  2. in WINNER

    아메리칸 스탠다드, 스마트 비데 아시아 디자인 프라이즈 최고상 수상

  3. in NEWS

    아시아 디자인 프라이즈 2024 온라인 전시회 오픈

  4. in DESIGNER

    상업 영화 미술팀에서 상업 공간 브랜딩까지

  5. in DESIGNER

    버려지지 않는 디자인이 바른 디자인입니다

  6. in DESIGNER

    기본에 충실한 디자인이 가장 아름답다

  7. in DESIGNER

    設計師應該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者,而不是知識落差的剝削者

  8. in DESIGNER

    떨어질 수 없는 관계, 디자인 그리고 마케팅

Board Pagination Prev 1 ... 10 11 12 13 14 ... 23 Next
/ 23